皮特凱恩群島
第1行—第3行。
皮特凱恩群島,正式名稱為皮特凱恩、亨德森、迪西和奧埃諾。是一個由4座島嶼組成的南太平洋群島,其中只有一座島嶼有人居住。該群島也是英國在太平洋地區(qū)所剩下的最后一塊海外領(lǐng)地。只有第二大島皮特凱恩島有人定居。人口67(2011年)。
小島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島上居民的祖先都是英國邦蒂號帆船戰(zhàn)艦(HMS Bounty)上的叛變船員,這段傳奇性的歷史已經(jīng)被寫成小說,并被拍成多部電影。皮特凱恩群島是世界上居住人口最少的地區(qū),只有9個家庭還居住在此。
1789年,英國皇家海軍邦蒂號戰(zhàn)艦由塔希提島駛往西印度群島。途中,9名士兵在大副克利斯敦(Fletcher Christian)率領(lǐng)下發(fā)動了一場震驚全英的嘩變,戰(zhàn)艦改航,駛向南方群島。嘩變后幾個月,邦蒂號一直在斐濟以東的島嶼周圍航行。最后,兵變者決定在荒無人煙的皮特凱恩島定居,以躲避英國皇家海軍的追殺。為避免船只被發(fā)現(xiàn),他們在海上將邦蒂號付之一炬,使其沉入海底,今天人們還可以在海底看到邦蒂號的殘骸。1790年,“破釜沉舟”后的9名叛亂船員和18名塔希提男女(6名男人和12名女人,其中一個是孩子),開始在皮特凱恩島安家落戶。
最初,由于遭到粗暴對待,塔希提男子經(jīng)常與英國人對抗,相互殘殺。到1794年,只剩4名船員與10名塔希提婦女和她們的孩子。1799年,為避免再次發(fā)生內(nèi)訌,最后2名英國船員約翰?亞當斯和楊,決定將《圣經(jīng)》作為建立“和諧社會”的指導。于是,他們皈依基督教,用《圣經(jīng)》中的文字教孩子們讀寫。1800年,楊死于哮喘,只剩下亞當斯領(lǐng)著一幫婦女和孩子艱難度日。
1808年,美國捕鯨船托帕茲號抵達皮特凱恩島,發(fā)現(xiàn)亞當斯治理著一個和諧社會,包括亞當斯妻子在內(nèi)的10名塔希提婦女及幾個孩子和睦相處,生活平靜。1814年英國海軍再度發(fā)現(xiàn)了該島,但卻被島民的歷史所感動,便于1825年赦免了亞當斯。他于4年后病逝。為紀念亞當斯的傳奇經(jīng)歷,皮特凱恩島的首府以約翰?亞當斯的名字命名。
美國某電影公司,以塔希提和皮特凱恩島迷人的南太平洋風光為外景,拍攝了題為《叛艦喋血記》的影片。講述的是在邦蒂號戰(zhàn)艦上,由于年輕的海軍士官拜姆和大副克里斯蒂不滿艦長的兇殘虐待而帶領(lǐng)水手們發(fā)起叛亂。影片通過一個富于冒險和浪漫色彩的軍事題材故事,把矛盾沖突集中在一次充滿驚濤駭浪的航行中,塑造了艦長和大副克里斯蒂兩個性格鮮明的銀幕形象。該片情節(jié)緊張激烈,節(jié)奏明快,獲得第8屆奧斯卡(1935)最佳影片金像獎。片中三個男主角因演出精彩,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成為奧斯卡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紀錄。影片向西方各國展示了一個完全陌生的新天地。一時間,皮特凱恩島走進了千家萬戶。
嘩變66年后的1856年,島上居民人口增殖達194人,多到小島無法承受的地步,島民們于是向維多利亞女王求援。女王批準島民們遷徙至諾??藣u(Norfolk Island)。于是在1856年5月3日,全部193名島上的居民開始遷徙。但是18個月后,17名島民又重新回到了皮特凱恩群島,5年后又有27人返回家園。1937年島上的人口達到歷史性的高峰233人,之后又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遷徙活動,大部分遷往鄰近的新西蘭,使得今天島上的人口保持在數(shù)十人左右。
皮特凱恩島的所有傳奇,似乎都與200多年前的邦蒂號有關(guān)。那艘被焚的邦蒂號帆船戰(zhàn)艦,在“破釜沉舟”的悲壯聲中,透著一種“浴火重生”的希望與信心。